国庆中秋出行预警:23.6亿人次流动下,这些“安全红线”碰不得!

2025-10-01 0 914

国庆中秋双节将至,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、应急管理部于9月29日联合消防、安全生产、交通、应急医疗等领域专家召开新闻发布会,针对假期出行安全发布重要提示。据预测,今年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23.6亿人次,日均约2.95亿人次,较去年同期增长3.2%,交通运输、景区景点等将迎来客流高峰。这份“假期安全指南”,请全体出行人收好!

一、“小众秘境”别乱闯!“四要四不要”原则记牢

近期社交平台上“小众秘境”“网红野景点”热度攀升,但发布会明确警示:这类区域多为“无人监管、无应急预案、无救援保障的‘三无’地带”,山洪、迷路、坠落风险极高。出行前务必遵守“四要四不要”安全准则:

✅ 必做“四要”

  1. 要选正规景区开放路线,坚决避开未开发“野路”;
  2. 要带专业应急物资,包括北斗终端(或专业导航设备)、头灯、止血绷带等;
  3. 要查72小时预警,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气象与地质灾害信息;
  4. 要结伴并报备,提前向亲友告知路线及返程时间。

❌ 禁做“四不要”

  1. 不要轻信社交平台非专业攻略;
  2. 不要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;
  3. 不要盲目挑战高难度路线(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朱月琴特别提醒);
  4. 不要在暴雨、大风等恶劣天气出行。

专家紧急提示:秋日天气多变,若发现溪水暴涨、水质变浑或山谷异响,立即沿垂直沟谷方向向高处跑,切勿沿沟谷避险,也别在桥梁、低洼处、陡坡下停留!

国庆中秋出行预警:23.6亿人次流动下,这些“安全红线”碰不得!

二、网红项目别“上头”!入场前先查“三证”

吊桥浮桥、玻璃栈道等“网红旅游项目”成假期热门选择,但发布会指出:此类项目若存在超载运营、设备维护不当或遭遇极端天气,极易引发人员滞留、坠落等事故。体验前需做好“三重检查”:

🔍 入场前必查

  1. 查“三证”:景区营业执照、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、操作人员资格证,缺一不可
  2. 查装备:安全带、救生衣、防护栏等是否完好,有破损立即拒绝体验;
  3. 查自身:对照景区“风险告知”评估健康状态,高血压、恐高症等人群勿冒险。

⚠️ 体验中严禁

  • 严禁摇晃设备、在护栏边缘站立;
  • 严禁探身拍照(避免身体失衡坠落)。
国庆中秋出行预警:23.6亿人次流动下,这些“安全红线”碰不得!

三、人员密集区避险:先找“安全出口”,再防“拥挤伤害”

假期商圈、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易发生拥挤事故,发布会给出“两步避险法”:

1. 进入前:先认“逃生标识”

  • 第一时间寻找“安全出口”指示牌、隔离栏位置;
  • 确认逃生路线及应急集合点,远离台阶、狭窄通道等风险点。

2. 身陷密集区:牢记“护胸慢移”

  • 双手交叉护胸,撑出呼吸空间,随人流缓慢移动
  • 严禁逆行、停步、弯腰捡物(避免绊倒引发踩踏);
  • 若闻到异味、听到异响或广播叫停,严格服从工作人员指令,贴墙快速撤离
国庆中秋出行预警:23.6亿人次流动下,这些“安全红线”碰不得!

四、家庭+自驾双保障:“三清四关”+“车辆五查”

若选择居家或自驾,这些细节不能漏:

🏠 家庭防火:“三清四关”口诀

  • 三清:清走道(无杂物堆积)、清阳台(无易燃物品)、清厨房(灶台无油污);
  • 四关:关火源(燃气灶、打火机等)、关电源(电器插头)、关气源(燃气总阀)、关门窗。

🚗 自驾出行:“五查+急救”

  1. 查车辆:重点检查“油、水、电、轮胎及机械性能”,确保车况良好;
  2. 备物资:车上常备医疗急救包、常用药(感冒药、止痛药等);
  3. 遇外伤:遵循“止血、包扎、固定、防感染,避免二次伤害”原则,及时拨打120。

结尾提醒

应急管理部强调,假期安全无小事,无论是景区游玩、网红打卡还是居家自驾,都需将“安全”放在首位。如遇紧急情况,可拨打110(治安)、119(消防)、120(医疗)、12350(安全生产举报)求助。

(来源:综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、应急管理部发布会内容及央视新闻信息)

华BCE 热点 国庆中秋出行预警:23.6亿人次流动下,这些“安全红线”碰不得! https://www.huabce.com/2025-10-01/41/

常见问题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