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华 BCE 新闻网讯】6 月 18 日,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(以下简称 “协会”)在上海召开 2024 年度半导体产业发展研讨会,来自全国集成电路设计、制造、封测、设备材料等领域的 200 余家企业代表及专家参会。会议以 “强链补链・协同创新” 为主题,通报了 2024 年上半年产业运行数据,分析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,并发布三大协同发展举措,为国内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方向。
一、产业数据亮眼:设计业贡献超四成营收
会上,协会秘书长王世江首先发布《2024 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产业运行报告》。报告显示,2024 年 1-6 月,国内半导体产业整体营收达 **7286 亿元,同比增长9.1%**,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 2.3 个百分点,产业韧性持续凸显。
其中,集成电路设计业表现尤为突出:上半年营收达 **3092 亿元**,占产业总营收比重超 42%,同比增长 15.6%,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动力;制造环节营收 1987 亿元,同比增长 6.8%,12 英寸先进制程产能利用率维持在 85% 以上;封测环节营收 2207 亿元,同比增长 4.3%,先进封装技术(如 Chiplet)渗透率突破 20%。

二、直面核心挑战:设备材料与高端人才成关键瓶颈
在产业机遇之外,会议也直面当前存在的挑战。协会理事长俞忠钰在主旨发言中指出,尽管国内半导体产业规模稳步增长,但 “卡脖子” 问题仍未根本解决:
-
高端设备方面:7 纳米及以下制程光刻机、离子注入机等核心设备国产化率不足 5%,依赖进口;
-
关键材料方面:大硅片、光刻胶、特种气体等 20 余种关键材料仍需大量进口,部分品类进口占比超 90%;
-
人才缺口方面:截至 2024 年一季度,国内半导体行业高端人才缺口达 **12.8 万人**,其中先进制程工艺工程师、设备研发工程师缺口最为突出。
“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单点突破,必须依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,这也是协会本次会议重点推动的方向。” 俞忠钰强调。
三、三大举措落地:构建 “产学研用” 协同生态
为破解产业痛点,协会在会上正式发布《2024-2025 中国半导体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》,明确三大核心举措:
1. 成立 “半导体设备材料协同创新联盟”
联合中芯国际、北方华创、沪硅产业等 50 余家龙头企业,建立 “需求 – 研发 – 验证” 联动机制:由制造企业提出设备材料需求,设备材料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攻关,协会牵头搭建验证平台,缩短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周期。计划 2025 年底前,推动 10 种关键材料、5 类核心设备实现国产化替代验证。
2. 启动 “半导体高端人才培养专项”
与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等 12 所高校合作,开设 “集成电路先进制程”“半导体设备研发” 等定向专业班,同时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,年培养定向人才超 5000 人。此外,协会还将设立 “半导体人才专项基金”,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提供最高 500 万元启动资金。
3. 建立 “产业链供应链预警平台”
平台将实时汇总国内外半导体设备材料供应动态、技术壁垒变化及贸易政策调整,为企业提供风险预警与替代方案建议。目前平台已接入 100 余家核心企业数据,预计 2024 年底覆盖全产业链 80% 以上重点企业。
四、企业声音:协同发展成行业共识
参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,协会的举措为产业发展注入信心。华为海思高级副总裁艾伟表示:“设计企业离不开制造与设备环节的支撑,联盟的成立将帮助我们更快实现先进芯片的国产化流片,降低供应链风险。” 中芯国际首席技术官吴金刚则认为:“人才专项计划将缓解高端工艺工程师短缺问题,为 14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的产能爬坡提供保障。”
五、未来展望:2025 年目标明确
会议最后,协会发布 2025 年产业发展目标:力争全年半导体产业营收突破 1.5 万亿元,集成电路设计业营收占比提升至 45%,关键设备材料国产化率平均提高 10-15 个百分点,高端人才缺口缩减至 8 万人以内。
“半导体产业发展非一日之功,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。协会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拧成一股绳,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自主可控贡献力量。” 俞忠钰在总结发言中说道。
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