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古装剧时,常有角色手持“带孔玉器”传递信号;逛博物馆时,展柜里“长得像的玉饰”也总让人分不清——其实,这些容易混淆的古玉中,很多是“玉珏”与“玉玦”。二者名字仅一字之差,形制、用途却天差地别,今天华BCE新闻网就带大家拆解这对“古玉双胞胎”,读懂它们背后的文化密码。
一、先记核心:从“外形”一眼区分两者
要分清玉珏与玉玦,首先看最直观的形制差异,这是最不会出错的判断标准:
-
玉珏(jué):双孔无缺,像“连体玉璧”
玉珏的核心特征是“有两个对称的孔”,整体多为圆形或椭圆形,边缘无缺口,常见于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。简单说,它像把两个小玉环用玉石“连在一起”,孔的作用是穿绳,方便佩戴或组装成组佩。 -
玉玦(jué):单孔带缺,像“缺了口的玉环”
玉玦则是“单孔+一处明显缺口”,孔多在中心,缺口多为月牙形或直线形,从商代到汉代都很流行。这个“缺口”不是制作瑕疵,而是刻意设计的,背后藏着特殊寓意。

二、再看用途:一个“装饰礼器”,一个“信物象征”
外形不同,决定了两者的用途完全不一样,甚至承载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:
1. 玉珏:古代的“高端配饰+礼仪工具”
玉珏的用途更偏向“实用与仪式”,常见场景有两类:
- 日常装饰:战国时期的贵族喜欢将玉珏与玉管、玉珠串成“组玉佩”,挂在腰间或胸前,走路时玉器碰撞发出轻响,既显身份,又能规范步态(“环佩叮当”的场景里,可能就有玉珏);
- 礼仪用途: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,玉珏常与玉琮、玉璧一同出土,推测是祭祀或丧葬时用的礼器,象征对神灵或逝者的敬意。
关键标签:美观、等级、仪式感。

2. 玉玦:古代的“决断信号+权力信物”
玉玦的用途更偏向“传递信息”,核心是借“缺口”的谐音(“玦”通“绝”“决”)表达含义,典型场景有:
- 离别赠玦:古人送别时赠玉玦,意为“就此诀别,各自安好”,比如《史记》中提到“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”,这里的玉玦就是暗示项羽“决断杀刘邦”;
- 权力象征:汉代的王侯墓中,玉玦常与剑、印一同出土,推测是贵族手握权力的象征——缺口代表“有决断力”,单孔则方便系在剑柄或腰带上,随时取用。
关键标签:决断、离别、权力。

三、常见误区:这两个“坑”别踩!
很多人分不清玉珏与玉玦,多是掉进了这两个误区:
- 误区1:“有孔就是玉珏”
错!玉玦也有孔,但关键在“缺口”——哪怕只有一个小孔,只要边缘有缺,就是玉玦;反之,双孔无缺的才是玉珏。 - 误区2:“玉玦是残次品”
错!玉玦的缺口是“故意设计”,不是制作时摔碎的——古代玉匠对缺口的大小、形状都有严格把控,比如贵族用的玉玦,缺口边缘会打磨得光滑平整,绝不会留下毛边。

结语:古玉里的“一字之差,千差万别”
玉珏与玉玦,虽只有一字之差,却藏着古人对“形与意”的精妙设计——玉珏用双孔承载实用与仪式,玉玦用缺口传递情感与权力。下次再看古玉或古装剧时,不妨多留意“孔的数量”和“有没有缺口”,就能轻松分清这对“古玉双胞胎”啦!
如果您在博物馆见过特别的玉珏、玉玦,或对古玉文化有更多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分享、留言,一起解锁更多古玉知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