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语】当邻里因噪音起争执、商家与消费者为售后闹矛盾,不必再“跑断腿”找部门——如今,只需登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,指尖轻点就能发起调解申请,专业调解员线上介入,多数纠纷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化解。作为全国法院深化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机制的核心载体,该平台正以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的模式,成为群众身边“不打烊的纠纷化解窗口”。
数据见证成效:全年调解超千万件,成功率稳居高位
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,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已累计在线调解案件突破1200万件,覆盖全国3500余家法院及派出法庭,联动2.8万个基层治理单位、13.6万名特邀调解员入驻,形成“法院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多元共治”的解纷格局。其中,2024年以来平台新收案件312万件,调解成功率稳定在68%以上,超80%的案件实现“零诉讼”化解,为群众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。
案例直击:从“面对面吵”到“屏对屏和”,2小时化解邻里纠纷
“没想到不用去法院,在家视频就能把问题解决!”家住浙江杭州余杭区的李女士近期因楼上邻居装修漏水问题犯愁,多次协商无果后,她通过支付宝“人民法院调解平台”小程序发起申请。平台根据纠纷类型,自动匹配了擅长物业纠纷的社区调解员张阿姨,当天下午便组织双方线上沟通——调解员先展示漏水现场照片,再讲解《民法典》中相邻权规定,最终楼上业主同意3日内修复并赔偿损失,双方在线签署调解协议,全程仅用2小时。
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。在广东深圳,某科技公司与供应商因货款结算产生18万元争议,通过平台“跨域调解”功能,深圳法院调解员联动供应商所在地江苏南通的行业协会,仅3天就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协议;在四川成都,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纠纷,平台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2024年已帮助1200余名农民工追回工资超8000万元。
核心亮点:三大功能打破解纷“壁垒”,让服务更贴心
1. 智能匹配:“纠纷类型对暗号,专业调解员精准对接”
平台搭载AI智能分案系统,当事人提交纠纷材料后,系统会根据“婚姻家庭”“劳动争议”“知识产权”等22类纠纷标签,自动匹配具备对应专业背景的调解员(如婚姻纠纷优先匹配心理咨询师出身的调解员,知识产权纠纷对接行业专家),匹配准确率达92% ,避免“外行调内行”的低效问题。
2. 全流程线上化:“从申请到确认,一次都不用跑”
当事人无需下载APP,通过微信/支付宝小程序、法院官网即可完成“申请-举证-调解-签署协议-司法确认”全流程操作。调解协议生成后,可直接在线申请法院司法确认,确认后的协议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,若一方违约,另一方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,解决“调解后不履行”的顾虑。
3. 数据互通:“法院+社区+行业协会”,解纷力量拧成绳
平台打通与综治、信访、市场监管等12个部门的数据接口,比如消费者在12315平台投诉后,若双方同意调解,案件可直接流转至人民法院调解平台;社区网格员发现的邻里纠纷,也能通过平台“基层治理入口”发起调解,实现“小事不出社区,大事不出区县”。
未来规划:升级智能功能,让解纷更“懂你”
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,下一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将重点推进三大升级:一是新增“语音智能转写”功能,当事人口述纠纷即可自动生成文字材料,解决老年人、残障人士操作难题;二是优化“调解方案智能建议”系统,结合同类案例为调解员提供参考方案,提升调解效率;三是深化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对接,未来群众在“浙里办”“粤省事”等平台办理业务时,可直接触发调解申请入口,实现“解纷服务随申办”。
从“坐堂办案”到“主动服务”,从“线下奔波”到“线上办结”,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正以科技赋能司法,让公平正义不仅“不缺席”,更“跑得更快、离得更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