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贵州省属重点高校、国家“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”实施院校,贵州医科大学(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,简称贵医大)的发展轨迹深深镌刻着中国西部医学教育的奋进印记。依托官网公示的权威信息,这座始于1938年的医学殿堂,正以“诚於己、忠于群、敬往思来”的校训精神,书写着特色鲜明的发展篇章。
一、历史溯源:从“国立学府”到“医科名校”的蜕变
贵医大的根基始于1938年创建的国立贵阳医学院,是当时全国最早直属教育部的9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。首任院长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出身的热带病学家李宗恩教授担任,在他的引领下,杨崇瑞、张孝骞等大批顶尖医学专家云集于此,使学校被誉为抗战时期的“小协和”,一举开创了贵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。
历经八十余年沿革,学校完成了多次关键跨越:1950年更名为“贵阳医学院”并划归贵州省管理;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;200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;2015年4月正式更名为“贵州医科大学”;2023年9月入驻贵安新区云漫湖校区,办学规模逐步拓展至4万人,形成了“一校多区”的发展格局。
二、办学基石:定位清晰的医学教育高地
学校始终秉持“文化建校、质量立校、人才强校、科研兴校”的办学理念,以医学为主干,理学、社会学科协调发展,文学、工学、管理学多元支撑。目前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,构建了“临床教学-科研创新-医疗服务”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,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临床实践平台。
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,学校还承担着“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”试点任务,同时通过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,实现了“立足贵州、服务全国、面向世界”的办学定位。
三、核心实力:学科与科研的“双重突破”
(一)学科建设:ESI全球排名彰显硬实力
官网数据显示,学校已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%,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跻身前3‰,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前5‰,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亦稳定在前1%行列,临床医学学科更是位列贵州省同类学科首位。
在本科教育层面,临床医学、药学、护理学、医学检验技术等多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早在2007年就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,并于2019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开办“临床医学专业协和班”,打造精英人才培养样板。
(二)科研平台:从地方特色到国际视野
学校建有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,以及58个省部级平台,形成了以民族医药、干细胞研究、公共卫生为特色的科研集群。2024年获批建立的“干细胞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贵州省院士工作站”,由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领衔,成为干细胞产业转化的重要人才孵化基地。
截至2025年,学校已拥有33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,基础医学院的教师团队更是获评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,彰显了师资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优势。
四、人才培养:完整链条造就医学精英
学校构建了“本科-硕士-博士-博士后”完整人才培养体系: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(基础医学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、药学、临床医学)、1个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点,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,以及基础医学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、药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
在师资保障上,全校汇聚了何梁何利奖获得者、贵州省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,仅基础医学院就有教授39人、博士118人,博导95人;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则拥有博导34名、硕导156名,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核心支撑。
五、公众与考生关注:官网实用信息指南
- 权威入口:学校官网(https://www.gmc.edu.cn/)设“学校概况”“学科建设”“招生就业”等核心板块,实时更新办学动态与政策信息;
- 招生服务:“招生信息网”提供本科、研究生招生章程、专业介绍及分数线查询,临床医学协和班等特色项目详情可通过“临床医学院”板块了解;
- 开放交流:每年定期举办“校园开放日”,公众可预约参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中药民族药标本馆等特色场馆。
从抗战时期的“小协和”到如今的西南医学高地,贵州医科大学以官网公示的扎实数据为证,既守护着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根基,更向着“特色鲜明、国内一流的百年医科大学”目标稳步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