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国内唯一以“劳动关系”命名的本科院校,中国劳动关系学院(简称“中劳院”)自1954年建校以来,始终聚焦劳动领域人才培养与政策研究,近期更是在学科建设、实践创新与社会服务领域频传新动态,持续夯实“劳动学科特色名校”的定位。

一、办学根基:从“工会干部摇篮”到“劳动领域标杆”
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,教育部备案,历经“北京劳动学院”“中国工运学院”等发展阶段,2012年正式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,2020年获批成为“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”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。
学校现有北京海淀、河北涿州两个校区,开设25个本科专业,其中劳动关系、劳动与社会保障、法学(劳动法学方向)、工商管理(劳动经济方向)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劳动经济学、社会保障2个学科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,形成“以劳动学科为核心、多学科协调发展”的专业体系,累计为全国培养劳动领域专业人才超10万人,被誉为“中国劳动关系人才的摇篮”。
二、特色实践:校企协同+政策联动,打通“理论-实践”闭环
依托与中华全国总工会、地方人社部门及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,中劳院构建了独特的“实践育人体系”:
- 政企共建实训基地:与京东物流、美团、顺丰等30余家企业共建“新就业形态研究与实践基地”,学生可参与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、劳动争议调解等真实案例处理;2024年秋季学期起,涿州校区新增“劳动权益实训中心”,配备模拟劳动仲裁庭、劳动合同审查实验室等设施,年接待实践教学超5000人次。
- 深度参与政策研究:学校劳动科学学院团队长期为国家人社部、全国总工会提供政策咨询,近3年先后参与《劳动合同法》修订后的配套政策调研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办法起草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指南编制,多项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劳动领域顶层设计。
三、最新动态:新增“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”,硕士培养再扩容
2025年9月,中劳院正式成立“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”,聚焦平台经济、零工经济中的劳动权益保护、社会保障创新等热点问题,计划每年发布《中国新就业形态发展报告》,并联合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组建跨校研究团队,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就业形态学术智库。
与此同时,学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公布:在原有“公共管理(劳动关系方向)”“社会工作”2个硕士点基础上,新增“法律(劳动法律实务方向)”专业硕士点,预计招收首批研究生50人,进一步完善“本科-硕士”贯通的劳动领域人才培养链条。
“我们始终以‘服务国家劳动事业发展’为使命,既要培养懂法律、会协调、善服务的应用型人才,也要为破解劳动领域新问题提供学术支撑。”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傅德印在近期办学成果发布会上表示,未来学校将继续强化劳动学科优势,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。
(本文数据来源: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招生简章、教育部“双万计划”专业公示名单、中华全国总工会合作项目年报)